一、防控目标
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达到85%以上,综合防治效果达80%以上,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%以下,主要病虫害有效控制。
二、主要防控对象
重点防控炭疽病、红、黄蜘蛛、潜叶蛾、矢尖蚧、黑刺粉虱、大实蝇等病虫,局部地区注意天牛、砂皮病。
三、防控策略
以农业防治为基础,综合协调应用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,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。
四、主要病虫防控技术
(一)柑橘炭疽病
一是加强栽培管理,及时排灌,注意防冻;增施有机肥,防止偏施氮肥。二是冬、春季适当修剪,剪除病枯枝、衰弱枝,收集落叶、落果,集中销毁,减少越冬菌源。三是在各次嫩梢抽发期和果实成熟期,选用咪鲜胺、代森锰锌、氟环唑、嘧菌酯等药剂对嫩梢、嫩叶、果实进行喷雾防治,每10天施1次,连续施2-3次。
(二)柑橘螨类
一是加强肥水管理,增强树势,提高树体对害螨的抵抗力。二是在果园内选择白花臭草和其他非恶性杂草覆盖果园,改善橘园小气候,为天敌提供有利条件。三是3月下旬在果园投放巴氏钝绥螨控制柑橘红黄蜘蛛为害,以每株挂一袋为宜,悬挂在果树中下部。四是在害螨达到防治指标后,选用炔螨特、噻螨酮、哒螨灵等药剂防治,注意药物轮换。
(三)潜叶蛾
一是抹除零星抽发的夏、秋梢,结合控制肥水使秋梢抽发整齐。二是7-9月,多数嫩叶长0.5-62.5px时,选用氟啶脲、虱螨脲、啶虫脒、联苯菊酯、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,一般7-10天施一次,连施2-3次。
(四)介壳虫
一是冬、春季剪除受害枝叶,加强肥水管理,增强树势。二是第一代若虫是防治介壳虫的关键时期,优先选用噻嗪酮、矿物油、松脂酸钠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。
五、柑橘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
(一)健身栽培
采果后适时修剪,每株柑橘树(成株树)施2公斤有机复合肥;7月状果期每株柑橘树(成株树)施3.7公斤有机复合肥;冬季撒施早春开花的豆类植物(肥地压草和早春提供捕食螨“荒月”食源)。
(二)增施植物免疫诱抗剂
柑橘采果结束修剪后以750倍的浓度在叶面喷施氨基寡糖素,提高柑橘抗病虫能力。
(三)物理防治
3月下旬-4月上旬,在橘蚜和粉虱初发生(成虫迁飞入园期),每3株间悬挂一张黄色粘虫板诱虫,悬挂高度高于树顶。适量放置太阳能杀虫灯,以50亩一盏为宜,放于柑橘园与杂树林间为适。
(四)压低虫口基数
4月上中旬在柑橘修剪成型后,当螨类(粉虱)、蚜虫虫口数每叶超过3头时,使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,压低虫口基数。
(五)释放捕食螨
在有稳定生态群落的柑橘园(移栽三年以上),前三年每株挂一袋(含活虫数达1500头以上)“巴氏钝绥螨”,连续投放捕食螨三年后,柑橘园春季越冬捕食螨百叶虫量超过11头,可两棵柑橘树放一袋。
(六)达标挑治害虫
9月中下旬,重点调查害螨、橘蚜、粉虱是否达到防治指标,对达标区域选择化学农药进行挑治。
(七)晚冬早春全园清除残存病虫
在柑橘收获后,及时清除病虫、无用枝,并用石硫合剂进行清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