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防控目标
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%以上,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%以上,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%以下,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面积。
二、防控策略
选用抗耐病虫品种,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,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。突出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,实施秸秆粉碎还田、种子处理、苗期害虫防治、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,实现节本增效,保障玉米生产安全。
三、防控重点
重点防控玉米螟、纹枯病、大斑病、小斑病,注意地下害虫、粘虫、玉米锈病、穗腐病等。
四、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
(一)玉米螟
秸秆粉碎还田,减少虫源基数;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;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。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(Bt)制剂,或用氯虫苯甲酰胺、噻虫嗪、四氯虫酰胺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喷施,提高防治效果,兼治蚜虫等害虫。
(二)玉米叶斑类病害
选用抗病品种,合理密植,科学施肥。在玉米心叶末期,喷施吡唑醚菌酯、嘧菌·戊唑醇、丙环·嘧菌酯、肟菌·戊唑醇等药剂,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,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。与芸苔素内酯等配合可提高防效。
(三)玉米纹枯病
选用抗耐病品种,合理密植。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,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,或菌核净、烯唑醇、代森锰锌等药剂,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。
五、绿色防控主推技术
(一)秸秆处理、深耕灭茬技术
采取深耕土壤、播前灭茬,破坏病虫适生场所,压低病虫源基数。
(二)诱杀成虫技术
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,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,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。
(三)种子处理技术
根据地下害虫、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,选择适宜的种衣剂实施种子统一包衣。
(四)苗期害虫防治技术
玉米苗期,根据蓟马、甜菜夜蛾等的发生情况,选用甲维盐、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。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,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,以免发生药害。
(五)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
心叶末期,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(Bt)或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;根据中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、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,合理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,控制后期病虫为害。推广使用飞防技术,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。
(六)赤眼蜂或毒·蜂杀虫卡防螟技术
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,每亩放蜂1.5-2万头,每亩设置3-5个释放点,分2至3次统一释放,将蜂卡或放蜂器具安放在中部叶片背面。也可在玉米螟发蛾始见期,将毒·蜂杀虫卡挂在玉米枝条上,每亩按10×15米等距离放置杀虫卡6枚,每隔10天再投放一次,连续投放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