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色上网
跟上时代

黄瓜“假性病毒” 多发!竟因很多人都犯的错误!

菜农说的黄瓜“假性病毒”已经确诊为病毒病,那么,早春茬黄瓜为何高发呢?本报特聘专家韩俊通过走访和调查,梳理了以下几点原因,希望能够帮助黄瓜种植户解开疑惑,以便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。

01根系弱、受伤

养根固然重要,但在实际生产中一些不合理操作,如浇水、冲肥不当等等,常常让根系“伤痕累累”,使根系的吸收能力大大降低。根系受伤后,植株不能正常吸收养分满足自身生长所需,生长受到抑制,势必形成弱棵,从而更容易遭受病毒的侵染。

水量过大伤根。低温季节浇水讲究多,若浇水不当,不仅会降低地温,而且会增加棚内湿度,尤其是对于根系较浅的黄瓜,一旦浇水过大很容易伤根、沤根。

韩俊介绍,由于冬季换茬时间紧,上茬作物拔园后,菜农一般直接定植黄瓜苗,此时土壤本身含水量就不低,且大部分菜农又习惯苗子定植后浇一次大水,再加上黄瓜定植时正值深冬季节,光照弱,温度低,土壤蒸发量偏小,浇完大水后,土壤含水量过大,从而导致根系受伤,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,这是诱发黄瓜出现病毒病的诱因之一。

有菜农可能会有疑问,为何植株定植后叶片不表现症状,而普遍在吊蔓后陆续出现叶片皱缩、花叶、瓜条畸形等病毒病症状呢?韩俊认为,黄瓜吊蔓后,植株进入快速生长阶段,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大增,此时根系开始努力“干活”,而由于前期根系受伤,超负荷“干活”后,无疑给根系造成二次伤害,不但大大降低了养分吸收率,而且影响地上部分(特别是生长点部位)内源激素的合成。

此外,我们在采访时看到,表现症状的黄瓜叶片上,几乎都有蓟马的“身影”,这样黄瓜病毒病普遍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02白天不热 晚上不冷

从理论上说,高温、干旱是病毒病发生的两大环境因素。但是随着棚室保温性能的不断提升,即使低温季节,若棚内温度调控不当,同样会造成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。此外,病毒病的表现症状也越来越具有“迷惑”性,像这次早春茬黄瓜普遍发生的病毒病,其表现症状与常规病毒病有较多差异。因此,在设施蔬菜栽培中,病毒病不但“全年不休”,成为周年发病的病害,而且症状表现上也“各具特色”。

据棚主王师傅介绍,当黄瓜长至十几片叶的时候,为了防止植株徒长,影响坐瓜,白天放风时间长,风口拉放较大,而到了晚上,放棚时间仍然比较晚,不少菜农甚至在晚上21时或22时放棚,这个时候放棚,与平时早放棚相比,上半夜棚内温度可以控制得稍低些,但后半夜温度则会比前半夜高,不利于前半夜养分的输送,也不利于后半夜养分的积累,长期这样的温度管理,黄瓜植株长期处于“白天不热,晚上不冷”的恶性循环中,拉不开昼夜温差,导致了植株养分不足,从而棵子弱,逐渐出现了病毒病症状。这也是当前早春茬黄瓜病毒病普遍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。

赞(0) 打赏
转载:广新农发 » 黄瓜“假性病毒” 多发!竟因很多人都犯的错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