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燕 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
走进浙江省平湖市农业经济开发区(广陈镇)龙兴村赵家兜灌区,大片的清新绿意,秧苗在高标准农田里随风摇曳,生机盎然。田块之间,一条条生态沟渠交错通连,沟渠中一簇簇野茭白、菖蒲等植物正在默默地对稻田退水中的氮磷等成分进行过滤净化,“为肥水减肥”。
2020年,平湖市广陈镇龙兴村赵家兜将已有的17个退养鱼塘进行串并、打通,建成生态塘,池塘水通过泵站依次进入灌溉渠道、稻田、生态沟,最后回流生态塘,实现整个灌区灌排水循环流动和净化再利用,由此建成浙江首个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灌区。
由点到面 因地制宜
“生态沟渠+”全覆盖
江南水乡,鱼米丰。2020年,平湖市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到4.8%,粮食播种面积42.68万亩、总产量18.83万吨,位列全省第四、嘉兴第一。水系发达,水稻大面积种植,农田退水成为平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点。
针对农田退水治理难题,平湖市近年来积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工程建设,围绕生态沟渠建设,实践探索出“生态沟渠+生态塘”全封闭型、“生态沟渠+断头浜”半封闭型、“生态沟渠+小河”开放型三种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工程建设模式,从而促成一批集高标准农田、高标准农水、高标准农艺和高标准农机为一体的水稻绿色高效示范区建设。
截至目前,配合三种“零直排”工程模式建设,平湖市已累计竣工生态沟渠系统36条、总长52.46公里,覆盖面积2.08万亩。经监测,排放水样总氮平均下降了23.76%、氨氮平均下降了26.41%、总磷平均下降了26.04%。
如何将已有模式在全市有规划性地推进,实现全覆盖?
对此,平湖市在全省首创性地编制出《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(稻田退水)规划》。根据《规划》,平湖市按照“全域管控、分区实施”进行面源污染治理,以水源保护区为一级控制区,市、镇级主河道、水质提升攻坚流域为二级控制区,其他水稻种植区为三级控制区,不同标准分层次进行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治理规划。
其中在广陈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打造万亩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区域样板;在市级主河道、水质提升攻坚流域、美丽乡村精品节点附近区域优先开展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工程建设,进一步发挥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在农田排水、污染拦截、美丽田园建设中的功能;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及水稻播种区,根据实情以灌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分区、分期、分批开展工程建设。
今年试点推进1.5万亩以上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建设,到2025年,19.0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实现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模式全覆盖。
政策引领 技术支撑
治理工程长效运作
平湖市为确保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推进效率及工程高标准、长效化运作,形成有效机制,在政策制定和数字化技术运用上下足功夫。
今年4月,平湖市出台了《关于推行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全域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实施意见》,成立由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,专班制、项目化推进建设。
同时建立五年平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责任清单,明确各部门责任,以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土地整治及土壤污染治理、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、水生态修复四大工程建设开展项目整合,合力推进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治理。
平湖市还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扶持资金列入市、镇街道财政及部门预算,到2025年共安排市、镇两级财政预算6.52亿元,对列入市级建设计划的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项目,给予50%的补助;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节水、水生态修复、化肥农药减量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等工作。
在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下,平湖市积极利用科学智囊与农村数字化改革成效,探索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工程常态化运作维护。
制定《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工程建设技术导则》,明确规定了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的术语和定义、基本原则和建设模式、建设内容和要求、工程施工与验收以及工程运行维护要素具体参数和技术要求,并申报嘉兴市地方标准,指导嘉兴全市稻田退水“零直排”工程建设。
在此基础上,平湖还与浙江大学建立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长期观测研究站,科学选取12条生态沟渠开展定期监测,根据整体规划设立5个自动监测系统,分析评估稻田退水效果差异,科学推进。